adtop
当前位置: 主页 > 新车 > >正文

从「易中天」到英伟达,AI套现潮来袭

一场声势浩大的股东“套现潮”正在席卷全球AI产业链。

近期,从上游的芯片巨头到中游的光模块龙头,再到云计算新贵,AI核心玩家内部密集的减持行为,引发了市场的高度警觉。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减持潮背后,核心玩家的股价已经经历了近3年的脉冲式上涨,估值普遍处于历史高位。

而在此时选择集体“落袋为安”,不禁让市场疑惑;这场声势浩大的“AI套现潮”究竟是股东们基于计划的合理财务规划,还是其对AI行业前景的某种预判?

01、AI“套现潮”来袭

作为这场“套现潮”的代表,黄仁勋对英伟达的持续减持引发了市场的关注。

具体来看,黄仁勋年内的抛售主要是执行今年 3 月拟定的 10b5-1 规则交易计划。根据该计划,他在年内最多可以出售约600万股的英伟达股票。

截止10月14日,黄仁勋年内累计减持5325000股,套现金额超9.2亿美元,大幅超越市场年初预测。节奏上看,黄仁勋的减持也并非平均分配,而是与英伟达的股价走势同步。减持的密集期集中在 7 月、9 月和 10 月上旬英伟达股价的上涨阶段;而8 月股价横盘整理中,减持速度明显放缓。lt;_o3a_pagegt;

这种关联性佐证了 10b5?1 计划中设置“触发价格”或“时间窗口”的机制。反映了高管在合规下追求*化收益的理性策略。

除黄仁勋之外,年内,英伟达的其他内部股东也出现了密集的减持潮。据不完全统计,年初至今,英伟达其他高管等累计减持股票数量已超过1000万股,套现金额超过16亿美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英伟达的抛售风潮并非孤立,而是当下席卷全球 AI 产业链“套现潮”中的一个缩影。lt;_o3a_pagegt;

作为英伟达的重要合作伙伴,自 IPO 以来,云计算新贵CoreWeave股价飙升超过 250%,而今年8月中旬,随着公司股票禁售期的结束,CoreWeave 的高管、董事均出现了大额抛售行为。

根据统计,截至目前,以CEOMichael Intrator 等为代表的内部股东累计套现超过 10 亿美元,而机构股东 Magnetar Financial LLC 的抛售金额更是接近 19 亿美元。

无独有偶,在 A 股市场,以“易中天”为代表的光模块龙头也掀起了一轮套现潮。

9月底,中际旭创公告控股股东计划减持不超过550万股,套现超20亿元;紧随其后,另一巨头新易盛也公告董事长计划减持1143.1万股,对应套现金额约37.5亿元。

整体来看,无论是英伟达自身的减持,还是上下游核心玩家的入局,都加剧了市场对AI产业前景的担忧。但实际上,这场“AI套现潮”更多的是股东对行业爆炸式增长后公司高估值的必然反应,以及其个人财务管理和风险对冲的客观需求,而并非对 AI 行业前景的集体看空。

对高管而言,其个人财富与职业生涯高度绑定公司,以英伟达为例,2024 财年,黄仁勋 3420 万美元的薪酬中,有 78%来自股票激励。因此,通过减持公司股票实现多元化配置,是高管降低个人财富过度集中的有效手段。

02、短期影响可控,年末压力有望减轻

尽管减持规模惊人,但短期来看,套现潮对股价的实际冲击相对可控。lt;_o3a_pagegt;

*,内部股东减持带来的直接抛压较小。美股方面,由于机构持仓重,流通股占比高,因此减持规模与股票的日均交易量相比微不足道。以英伟达为例,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英伟达流通股有243亿股,年内内部股东减持合计约1600万股,占比不足0.07%;而英伟达当前的市值为4.37万亿,年内套现约25亿左右,占比低于0.06%。

与此同时,由于黄仁勋等的减持是按照年初拟定的10b5-1计划推进,更像一个提前预设好的“自动执行”程序。这意味着,单次减持数量少且市场对此已有预期,因此实际影响也更中性。

A股方面,中际旭创等的减持方案均通过结构化设计规避了对二级市场的直接冲击。中际旭创选择以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直接转让给特定机构投资者,避免了在公开市场的抛压;而新易盛则采用询价转让方式,属于非公开转让,且受让方有锁定期和转让价格下限,弱化减持对股价的直接影响。

第二,AI行业的爆发式增长强化了市场信心,对冲了高管的减持风险。lt;_o3a_pagegt;

目前AI行业处于持续爆发周期,算力整体供不应求。而英伟达、中际旭创等基础设施供应商作为整个产业链中*兑现业绩的环节,基本面持续扩张,不断消化高估值压力。在"需求旺盛-业绩兑现-技术迭代"的正向循环下,股价的核心驱动力更多源于公司基本面表现。

第三,更重要的,无论是英伟达还是“易中天”,年内的减持都已接近尾声。

英伟达方面,如果按照目前每日75000股的减持速度推进,预计到10月底,黄仁勋的减持计划就会提前完成。

而中际旭创和新易盛则在减持的同时,也通过承诺机制稳定市场预期。中际旭创大股东明确表示12个月内不再减持,新易盛董事长也承诺转让完成后一年内不通过二级市场减持。

这无疑向市场释放了积极的信号:年末来自内部的抛售压力有望明显放缓。极有可能被市场解读为“利空出尽”的信号,从而减轻AI相关公司股价的情绪负担。

03、警惕潜在的结构性风险

虽然大股东的减持不能解读为其对行业前景的看空,但市场也必须警惕:在高管“落袋为安”背后,AI 产业链可能蕴含的一些系统性风险。

当前,在 AI 浪潮的推动下,英伟达等的股价屡创新高,已充分甚至透支反映了未来几年基本面的高增长预期。然而,随着行业环境的演变,行业增长压力有所增加,泡沫化风险正显著升温。

自ChatGPT出现以来,全球AI资本开支呈指数级增长。根据大摩的预测,到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支出有望达到2.9万亿,这意味着同期的资本支出需求将超9000亿美元,相当于2024年标普500全部公司的总额。

然而,由于下游商业化落地速度较慢,导致巨额投入并没能转化为净利润。以甲骨文为例,根据媒体引述的内部文件显示,GPU云服务器业务的毛利率仅在10%-20%之间,平均约16%左右,远低于其他业务的盈利能力。

这种自我造血能力的缺失,使得包括头部玩家在内的相当一部分参与者,其资本开支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内部现金流的创造能力,导致ROIC效率极低。

如果这种现象持续,AI企业将越来越依赖外部融资来补齐资金缺口,加速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上升。根据大摩的数据,目前大公司有超1.5万亿的资金缺口需要依靠信贷市场解决,而巴克莱也指出,一些巨头如甲骨文、Meta年内进行的数十亿美元私人信贷交易,暗示了AI企业对外部资金的持续需求。这无疑加剧了行业整体的脆弱性以及相关公司的债务风险。

从过往经验来看,杠杆增加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是资产泡沫形成及破灭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旦外部融资的成本或难度达到临界点,AI企业将无法为继。为了生存不得不削减资本开支力度,从而对上游基础设施供应商产生灾难性冲击,甚至可能成为触发 AI 泡沫破裂的直接导火索。

一方面,资本开支下滑会导致供应商订单减少、库存积压,核心业务受损,冲击营收和利润增长;

另一方面,会直接动摇 AI 增长的核心叙事逻辑。近两年,英伟达等的高估值主要基于市场对未来行业爆炸性增长的预期。一旦增长故事出现裂痕,估值将首先回撤。根据巴克莱的测算,如果未来两年资本支出下降20%,可能导致相关公司PE平均回落15%-20%。lt;_o3a_pagegt;

综上所述,虽然高管减持是理性的财务策略,短期并不会直接冲击公司股价,但这场“AI套现潮”也为市场提供了系统性风险警示。

核心矛盾在于,AI中下游参与者正在以低效率、高杠杆的模式进行AI“军备竞赛”。作为CapEx的主要承担者,他们在承受芯片高成本的同时,低效的AI应用落地又使得投入难以迅速转化为利润和现金流,迫使其长期被 CapEx 和自有现金流的巨大缺口所裹挟。

这预示着,投资者在享受 AI 盛宴的同时,也需要警惕潜在风险。毕竟这已成为未来AI盛宴持续还是散场的关键变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图库
最新文章
农机助力沿河县9.45万亩油菜播种忙
邓禄普新品轮胎上市,打造高质感驾乘体验!
萤石携新品Y5000FVXUltra亮相
安道拓和奥托立夫联合推出动态座椅安全解决
商汤科技与寒武纪达成战略合作
盖世汽车全球供应链:印度尼西亚产业发展洞
新里程为子公司提供不超过1000万元担保
富德生命人寿最新行业建言:从“被动赔付”
Figure03卷起来了